三是加强电网工程建设。
三、十四五经济发展几个重要特征分析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展望十四五经济发展,归纳提出工业化、城镇化,产业升级,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的特征。338个地级以上城市空气PM2.5年均浓度将持续下降,平均值下降到30以下。
生态良好包括森林覆盖率、湿地保护率、水土保持率、自然保护地面积占陆域国土面积比例、重点生物物种种数保护率5个指标。大力完善市场环境,强化培育消费者对国货的信心是发挥需求引领动力,拉动产业升级的核心。由于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在2050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基本消除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因此必须要持续较快推动低收入群体收入增长,持续较快推进城镇化率提高。期间对保持必要的经济增长速度重视不够的倾向(认为经济增速下降是客观趋势,经济增长慢一些,有利于节能减排、提高供给质量等)。3.6人口老龄化持续深化,对供需两方面形成增长挑战自2012年起,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已经连续7年持续下降,累计减少2600余万人。
第三,根据长远规划,选择确定一批事关全局和长远的重大工程建设项目。随着多数产品,特别是轻工业和重化工业的需求量进入平台期,不少行业需求增长缓慢,并相应抑制投资扩张,房地产市场趋于平衡和大型基础设施建设空间收窄等因素,将使投资需求增长趋缓。但总的情况不需要特别悲观,要保持高度警惕。
再加上新投产的产能,今年整个钢铁行业面临供大于求的形势是很严重的。截至2020年6月5日,兰格钢铁数据显示,国内十大重点城市三级螺纹钢(25mm)均价为3784元/吨,较上月同期上涨了215元/吨,涨幅达6.02%。今年下半年预计要投产的被置换的产能,高炉的长流程产能有8000万吨,电炉的还有2400万吨,大约还有1亿吨的产能在下半年要恢复生产,其释放的产量将会对钢市造成新的冲击。今年将很长一段时间保持高库存运行状态。
马力亦有此担忧,他认为在钢产量快速恢复后,如果没有超预期量的需求爆发出来,钢材社会库存很难消化到往年相对较低的水平。很多机构测算,今年正常的需求应该是从增8%到减2%-3%。
据兰格钢铁统计数据,5月钢厂高炉开工率比4月提高了3.9个百分点。中钢协此前对于钢材高库存问题也曾作出过预判。近期唐山地区环保限产不及预期,也对钢市信心造成了一定影响。所以现在感受的这种火爆状态,是一个错配的结果。
根据重点统计钢企产量估算,5月累计平均日产,全国粗钢环比增长4.86%、同比增长4.75%,钢材环比增长4.47%、同比增长11.11%。韩卫东表示,目前钢价还是一个非常好的价格,在今年特别复杂的情况下,大家不要去赌行情。但是,长期看,市场对于6-7月份甚至下半年供给压力增大、库存难以有效去化、风险累积的担忧其实并未减少,甚至还有所加剧。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党委书记何文波4月22日表示,如果企业生产强度超过市场需求,去库存的过程将十分艰难,高库存可能成为今年钢材市场的常态。
据经济观察网记者采访了解,目前钢价已恢复至春节前水平,自3月上旬开始反弹以来,已累计反弹400元以上。友发钢管集团副总裁韩卫东也认为,钢市实际上面临的供应压力仍非常大,目前钢产量明显还在高歌猛进地增长。
多位参加本届钢市高峰论坛的钢企人士向经济观察网记者表达了这样的担忧:钢产量的快速恢复增长以及高库存的难以有效消化给钢价造成的下行压力将进一步加剧,一旦后期需求转弱,库存压力将会对钢价形成压制。行业专家认为,进入6月份,钢市基本面尚未发生根本性扭转,总体钢产量仍将保持高水平。
去年和前年我们增了6000万吨的钢需求,所以过的好日子。5月电炉企业产能利用率提升到了70%左右。截至6月5日,兰格钢铁网统计的29个重点城市社会库存为1355.2万吨,较上周下降了62万吨,降幅为4.37%。同时,高库存占用大量资金,影响企业资金周转。6月5日,在兰格钢铁网第二届雄安钢市高峰论坛上,兰格钢铁网首席分析师马力分析指出,目前还看不到价格明显上涨的希望,供需压力逐渐增大、风险在逐渐累积,所以6-7月钢价有小幅回落的可能。此外,6月份华东、华南雨水天气较多,需求端仍存隐忧。
一方面,钢产量回升较快,且仍在持续走高。外加环保限产的松动,钢厂开工率很可能还会进一步提升。
韩卫东认为,受疫情影响,整个市场形势严峻,为什么现在库存这么高,就是因为生产的多,需求的少。但国外疫情对中国钢材出口的影响将在二季度集中显现,尤其是制造业用钢面临再次下降的风险。
社会库存已十二连降,累计下降了957.5万吨,降幅为41.4%《报告》系统总结了各有关方面大力推进《规划》实施的做法、成效和经验,供各地各有关部门学习参考,进一步凝聚社会共识,更好地推动规划落实见效。
农业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化肥农药使用量保持负增长,秸秆、畜禽粪污利用率分别达到85%、74%,西北地区农膜回收利用率超过80%,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合格率保持在97%以上。省级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全部出台,大部分市县出台了地方规划或方案,上下衔接的规划体系初步形成。相继制定出台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促进乡村产业振兴、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等意见或方案,乡村振兴的政策框架加快构建。宜居乡村建设步伐加快,具备条件的建制村全部通硬化路,乡村医疗机构和人员空白点基本消除,农村低保平均标准提高到5247元/人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持续推进,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超过60%,90%的村庄开展了清洁行动,美丽乡村展现新的面貌。
《报告》显示,《规划》实施稳步推进,战略导向作用得到发挥,各方面重点任务取得显著成效。31个省(区、市)全部建立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领导小组,一级抓一级、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责任体系基本建立。
现代农业根基进一步巩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持续增强,全国粮食总产量连续5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2019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9.2%,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0%。农村社会保持和谐稳定,4.47万个软弱涣散村党组织得到整顿,选派23万名驻村第一书记,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基本建立。
乡村富民产业蓬勃发展,农村一二三产业加快融合,农产品加工转化率接近68%,乡村休闲旅游的游客数量和营业收入大幅增长,农村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方兴未艾,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态势逐步显现。乡村文化繁荣发展,98%的村制修订村规民约,农村婚丧礼俗改革持续深化,建成54.9万个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优秀乡村文化保护传承力度明显加强,中国农民丰收节成为弘扬农耕文化的金字招牌。
乡村振兴新格局加快构建,城乡布局结构不断完善,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日趋明晰,村庄分类发展有序推进。为全面反映《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的实施成效,近日,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规划实施协调推进机制27个成员单位编写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实施报告(20182019年)》出版发布。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97%的贫困人口实现脱贫,94%的贫困县实现摘帽,贫困发生率降至0.6%,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021元,提前一年实现比2010年翻一番目标,贫困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7%,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2个百分点。《报告》指出,两年来各地各有关部门把落实《规划》作为重点任务,不断加大工作力度。
建立健全乡村振兴实绩考核制度和激励机制,落实党政一把手第一责任人工作要求,《规划》实施的报告制度、督查制度和台账制度逐步完善。《报告》分为上、下两篇,上篇规划实施总结了《规划》实施的总体成效及有关重点任务进展情况,下篇实践探索遴选了省、县、村三级共27篇典型范例,附录部分梳理了中央层面制定出台的政策要点。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取得的成效,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率达到94%,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基本完成,超过26万个村完成股份合作制改革。
《报告》显示,两年来,《规划》实施取得积极进展,乡村振兴实现良好开局现代农业根基进一步巩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持续增强,全国粮食总产量连续5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2019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9.2%,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0%。